吳旻陽醫師|頭痛|肉毒|中風|巴金森|癲癇|失智|一般神經學: 頭痛位置與病因的深度解析:頭痛地圖指南 (上) WFU

2025年9月7日 星期日

頭痛位置與病因的深度解析:頭痛地圖指南 (上)

作者:吳旻陽
 
頭痛位置與病因的深度解析-頭痛地圖

「我這幾天頭痛都只痛一邊,是不是要中風了啊?」
「我頭痛已經好幾個月了,吃藥都吃不好,會不會是長腦瘤了?」
「前幾天不小心跌倒撞到頭,當下覺得還好,結果今天頭又開始痛起來,是不是腦出血了啊?」

頭痛的位置百百種,在替每個病人問診時,都是我們不會放過的重要線索。「是太陽穴在跳痛嗎?」「是後腦勺緊緊的嗎?」

事實上,頭痛的背後常常藏著一些出乎意料的「身體秘密」。
這篇文章就要帶你化身「頭痛偵探」,一起抽絲剝繭,破解數種常見頭痛的「犯案手法」!
— 從痛的感覺、出現的時機,到還會拖哪些症狀小跟班,通通都會揭曉。

希望學會之後,你就不會只會說「啊,我頭很痛」,而是能更清楚地抓到真正的元兇!


    病人喊痛,醫師第一步是「問哪裡痛」


    還記得當年我還是醫學生的時候,遇到病人喊痛(頭痛、腹痛、腰痛、胸痛……各種痛),我們接下來圍繞主訴,再追問一連串的問題:

    「痛在哪裡?」「痛的位置會不會變來變去?」
    「痛多久了?」
    「是悶悶的痛、抽抽的痛,還是像針扎一樣的刺痛?」
    「發作的頻率怎麼樣?」
    「疼痛有沒有什麼時候會更容易發作?」

    別誤會,這不是醫師八卦,而是因為這些細節能幫助我們抽絲剝繭,推敲背後真正的原因,才能安排正確的檢查,進一步對症下藥。

    所以在我的頭痛門診裡,花時間「聊細節」是常態,就是為了拼湊出頭痛的全貌。這絕非抽血或是照片子就能調查出來的。

    如果你想先預習一下問題清單,歡迎參考頭痛就醫須知


    兩大類頭痛:原發性 vs. 次發性


    醫學上,頭痛大致分為兩種:原發性頭痛和次發性頭痛。

    • 原發性頭痛:頭痛本身就是病。例如偏頭痛、緊縮性頭痛、叢發性頭痛。這類病人去抽血、照腦部影像,結果常常都是「一切正常」。這時候病人一聽就會疑惑:「那為什麼我還會痛?是不是醫生找不到原因?」其實不是,而是因為「頭痛本身就是原因」。
      • 我們就拿偏頭痛來打個比方,它是神經迴路和內分泌調控的問題,目前沒辦法靠傳統檢查抓出來。
      • 抽血或是驗血糖就可以知道有沒有糖尿病。但是偏頭痛目前,不是抽血就可以診斷的
      • 門診我會開抽血單,是為了「排除其他的可能疾病」

    • 次發性頭痛:這類頭痛通常是某些潛在疾病惹的禍,例如鼻竇炎、腦膜炎、腦出血、中風、腦腫瘤、頸椎問題……等等。雖然比例比較低,但背後的病因五花八門,從疾病、外傷到環境、飲食、藥物,都可能是兇手。


    哪一種更常見?


    答案是:原發性頭痛更常見。而且常常不是「一次就結束」,而是會反覆發作,甚至陪伴病人一輩子。

    以偏頭痛為例,台灣大約有 **10% 的人口(將近 200 萬人)**有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每十個人裡就有一個人是「頭痛一族」。

    痛起來最要命的是叢發性頭痛,然而它較為罕見,國外的叢發性頭痛盛行率約千分之三,比起偏頭痛、緊縮性頭痛來說,門診病人並不常看到叢發性頭痛的病患。
     
     

    三大常見「原發性頭痛」大公開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最常見的三種原發性頭痛。這些名字你可能聽過,但它們其實各有特色,搞懂了就能更快辨識出自己是哪一種。

    1. 偏頭痛(Migraine)

    • 疼痛位置:多為單側,可能痛在太陽穴、前額、後腦勺,甚至眼眶後方。
      • 特別提醒:有六成病人是一邊痛,但也有三成會兩邊一起痛,或位置變來變去。所以,「偏頭痛」並非只偏一邊痛喔
    • 疼痛感受:常見搏動性或抽痛,像血管在「一跳一跳」,每跳一次就痛一次的感覺。也有病人描述如:「鬢邊咻咻叫」。
    • 常見症狀:偏頭痛發作可能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等。整個人只想鑽進黑漆漆的安靜房間裡。
    • 誘發因子:日常活動,或是上班工作的時候,會讓痛更嚴重。除此之外,睡眠不足、睡太多、強烈的光線、巨大的噪音,或是刺激性氣味 (例如香水、油漆),都可能誘發偏頭痛。光或光等,可能惡化偏頭痛;色光線較不易引起頭痛。
    • 預兆(Aura):約六分之一的人,在發作前會出現「預兆」,通常持續半小時左右。九成以上的病人,都是視覺的預兆。例如看到閃光或是模糊的盲點等等。
    • 每次頭痛持續時間:從 4 小時~到 3 天 

    2. 緊縮性頭痛(Tension Type Headache / 又叫做:壓力性頭痛)

    • 疼痛位置:多為「雙邊」頭痛,常分布在前額、太陽穴、頭頂、及後腦等位置。也可延伸至頸背。 
    • 疼痛感受:鈍痛、壓迫感或緊縮感,像頭部被緊緊包住,彷彿頭戴上了孫悟空的金箍圈、或是很重的安全帽一樣。 
    • 常見症狀:輕到中度,通常不會伴隨噁心或嘔吐。可能會同時有頸肩僵硬,和頭皮摸了會更痛。 
    • 誘發因子:壓力、睡眠不足、飲食時間不對,都可能誘發。 
      • 和偏頭痛不同,日常活動通常不會讓它變嚴重。
    • 每次頭痛持續時間:範圍較廣,從 30 分鐘~到 7 天,都有可能! 

    3. 叢發性頭痛(Cluster Headache/ 又叫做:叢集性頭痛)

    • 疼痛位置:幾乎只發生在單側,通常集中在一隻眼睛後方或周圍,並往同側臉部、頭部和頸部擴散。 
    • 疼痛感受:極端劇烈,像刀割、鑽孔般的尖銳刺痛,因為非常痛苦,病人往往發作的時候會顯得躁動不安,又被稱為「自殺性頭痛」。
    • 發作規律:超有「時間感」,具週期性發作。常在每天同一時段、每年同一季節固定發作,可能持續數週到數月。
      • 叢發性頭痛最常發生在季節變換時,又以十二月與三月最多。
    • 伴隨症狀:同側會出現眼睛紅、流淚、眼皮下垂、眼瞼水腫、鼻塞、流鼻水,甚至臉部腫脹或冒汗。 
    • 誘發因子:抽菸、喝酒、登山(缺氧環境)等等。 
    • 每次頭痛持續時間:15 分鐘~ 3 個小時 


    小結:三種原發性頭痛速查表


    三大原發性頭痛比較表格

    1. 偏頭痛:跳痛、不只單邊,常伴隨噁心怕光怕吵。
    2. 緊縮性頭痛:壓力型鈍痛,像「金箍咒」套住頭。
    3. 叢發性頭痛:最劇烈的「自殺性頭痛」,眼窩是重災區,痛到流淚流鼻水


    下集預告:次發性頭痛篇 

     
    今天帶大家認識了三種最常見的 原發性頭痛:偏頭痛、緊縮性頭痛、叢發性頭痛。是不是覺得每一種頭痛都有它獨特的「個性」?

    但別以為頭痛只有這幾種,其實還有另一大類叫做 次發性頭痛,也就是背後通常隱藏著其他疾病。像是:
    • 鼻竇性頭痛(Sinus Headache):鼻竇炎發作,頭也跟著痛。
    • 頸源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源自頸椎或頸部肌肉的問題。
    • 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 Neuralgia):被稱為「電流痛」,痛到讓人懷疑人生。

    👉 想知道如何分辨這些次發性頭痛,甚至避免錯把「危險信號」當成小毛病嗎?

    其他細節,歡迎到診間找醫師討論喔!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門診掛號由此去 / 衛教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