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旻陽醫師|頭痛|肉毒|中風|巴金森|癲癇|失智|一般神經學: 爆炸型頭痛的隱形殺手 – 小心「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 WFU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爆炸型頭痛的隱形殺手 – 小心「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

作者:吳旻陽 
 
可逆≠可輕忽。頭痛的隱形殺手!

32 歲的林小姐,在產後 3 個月,重返工作崗位。這一天,她一如往常的忙進忙出,由於業務繁忙,她幾乎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擠不出來。好不容易撐到下午 3 點多,她終於有空去廁所。

結果,一場突如其來的劇烈頭痛,讓她差點在廁所暈倒——到底是普通感冒,還是潛藏著更嚴重的問題?

她表示,初期的頭痛有明顯的活動性,劇烈疼痛過後,頭痛並未完全消失,而是轉為持續性的悶痛與脹痛。此外,只要一用力咳嗽,疼痛便會加劇,進而導致她對吵雜聲變得敏感,注意力也因此難以集中,影響日常工作表現。

她當下其實很緊張,但還是先撐著把工作做完,下班後趕緊去附近診所。醫師初步判斷可能是腸胃型感冒,開立了止痛藥和退燒藥,但吃了之後頭痛並沒有改善……
 

    頭痛,就是身體在說話


    最後,她選擇來到我的門診求助。
    以上是一位病患的真實經歷,再次提醒我們:

    有些徵兆,不能等。

     

    當你發現止痛藥也救不了,那可能不是感冒

     

    頭痛,其實是身體在說話!



    什麼是 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


    頭痛的女性

    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英文叫做: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簡稱為 RCVS。它是一種神經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徵是反覆發生的劇烈頭痛,特別是雷擊型頭痛 (thunderclap headache)。在影像上,腦部動脈甚至有可能會看到許多段的血管有收縮或是狹窄的情形。

    特別的是,這種血管收縮的現象通常是可逆的,並在約 12 週 ~3 個月內恢復正常。這是與其他腦血管疾病的當中的重要區別線索。

    需要留意的是,儘管它的病況是「可逆」的,並不代表它是良性疾病。嚴重仍有可能導致腦中風或是腦出血!


    腦血管也會「鬧脾氣」? 深入了解 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 的奧秘


    它的病理機制尚未完全確定。但目前大致認為,它的發作跟「腦血管的調節功能出問題」有關。

    簡單來說,腦中的血管原本應該可以根據身體狀況自動放鬆或收縮,但當這個系統失靈時,血管可能會突然劇烈收縮,導致強烈的頭痛,甚至會像「被雷打到一樣痛」,這就是所謂的「雷擊性頭痛」。

    目前醫學界認為,這可能和交感神經系統(屬於自律神經的部分)的過度興奮,或是作用太強有關。


    有哪些症狀或併發症?


    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 的症狀

    1. 最典型的症狀為雷擊型頭痛

    頭痛突然發生,並且短時間內痛到最高點(通常在 1 分鐘內)。當下病人可能覺得這是此生經歷過,最嚴重的頭痛。或者是「爆炸型頭痛」、「被閃電擊中腦袋的感覺」。
    頭痛過後,可能就又恢復正常,但是之後又反覆發作;也有可能轉變為持續性的悶痛

    2. 局部神經學症狀異常

    例如視覺障礙、視力改變、看東西變得模糊;肢體無力、麻木、言語不清;噁心嘔吐感、怕光、怕吵等等

    3. 癲癇發作

    肢體抽搐、雙眼上吊、口吐白沬。嚴重者甚至有可能突然倒下,失去知覺。在抽搐結束之後,患者可能仍然沒有知覺,過了一段時間才會逐漸恢復意識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可逆 ≠ 可輕忽,雖然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患者的症狀,可能會自行恢復,但是約有 10% 的患者會出現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可能導致失能或死亡。


    潛在的併發症包括
    1. 缺血性腦中風
    2. 腦出血
    3. 癲癇發作(約 21% 的患者)
    4. 腦部實質病變,或是腦水腫


    小心!這些是危險族群


    RCVS 圖卡懶人包_高風險族群

    接續前面段落提到的,常見的危險族群包括:
    1. 急性高血壓發作,血壓突然飆高等等
    2. 服用對於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
      • 抗憂鬱劑
      • 違禁藥物或是毒品(如大麻、搖頭丸、古柯鹼或安非他命)
      • 緩解鼻塞的藥物、減肥藥、甚至是尼古丁貼片
      • 免疫抑制劑、或細胞毒劑
      • 偏頭痛的止痛藥物:麥角胺(Ergotamine)、翠普登(Triptan)
      • 口服避孕藥
    3. 生產後婦女(約佔病例的 9%)
    4. 特殊疾病,如嗜鉻細胞瘤、腦傷等
      • 簡單來說,就是種會分泌較多會活化交感神經的物質,導致體內交感神經作用變強 
    5. 大量接受輸血、大量酗酒等等

    關於生育後的女性朋友,可能引發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這種情況與子癇症(懷孕期間的高血壓併發症)或子癇前症非常類似。此外,若過去有子癲前症或是子癲症,也必須小心頭痛狀況。

    若最近剛開始服用以上對於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又出現新的雷擊性頭痛狀況,需要小心罹患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


    誘發因素 – 日常生活可能踩到的地雷區


    RCVS 圖卡懶人包 _ 誘發因素

    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的症狀,尤其是雷擊式頭痛,常常會被特定的活動或狀態所引發。
    常見的誘發因子包括:
    1. 性行為或性高潮
    2. 洗澡或洗頭(與水溫刺激有關)
    3. Valsalva 動作(表示需要閉氣用力的動作)或涉及腹部用力的活動
      • 例如:解便、解尿、咳嗽、打噴嚏、搬重物、舉重、用力說話、唱歌等
    4. 運動與健身
    5. 劇烈的情緒波動 (例如大哭或大笑)
    6. 產後狀態:女性在產後一、兩週內是好發期


    如何診斷 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


    1. 臨床症狀與病程

    如上述,頭痛可能只發生一次,也有可能在數週內反覆發生。有的病患可能只有頭痛,有些可能合併噁心感、或是視覺障礙等等。

    2. 影像學檢查

    主要為腦部的電腦斷層血管造影(CTA),或者是腦部磁振血管造影(MRA)。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在影像上的典型表現為「多灶性節段性血管收縮,呈現經典的「香腸串」(sausage on a string) 外觀」。
    因為是「可逆性」,血管收縮情況會改善,因此影像檢查結果可能正常,會需要重複排檢。
    電腦斷層血管造影、與腦部磁振血管造影,可以同時檢查有無腦中風、腦出血、腦水腫等等其他的病因或是併發症,幾乎是必做的檢查!
     

    3. 腦脊髓液檢查 (俗稱的「抽腦水」、「抽龍骨水」)

    正常來說,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的患者,腦脊髓液檢查應為正常。此項檢查的主要用途在於,排除有無其他嚴重疾病,例如:腦出血、腦部感染或是發炎等等。


    民眾們可能會因為頭痛僅發生一次就緩解,不予理會。建議大家需認識這幾類頭痛的危險跡象,以免延誤就醫~


    要怎麼治療? 


    1. 移除或避免誘發因素

    許多案例與上述誘發因素有關,其中較為常見的誘發因素包括:產後狀態、和服用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
    平常來說,控制血壓,以及減少 Valsalva 動作(用力、運動、性行為、洗澡、洗頭、咳嗽、打噴嚏、搬重物、用力說話/唱歌等)也有幫助。 

    2. 藥物治療

    使用減少血管收縮,舒緩血管痙攣的藥物。鈣離子阻斷劑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s) 是最常用的藥物,已被證實能有效緩解約 64~83% 的患者的頭痛。硫酸鎂 (magnesium sulfate) 針對產後的女性可能有幫助。 

    3. 控制併發症

    頭痛便給予止痛藥物。若病患出現缺血性中風,腦出血,或是癲癇發作等併發症,需要一併給予中風藥物,抗出血藥物,以及抗癲癇藥物。


    真的得到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該怎麼辦?


    先做個心理建設,病友先不必太擔心~。雖然前面有提到嚴重的併發症,但是根據統計,多數病患預後良好。且若早期診斷,以及避開誘發因素,可以把復發的機會壓到最低。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通常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多數病患的血管異常和頭痛會在 1 至 3 個月內自行緩解。血管收縮通常在發病後 12 週內恢復正常


    案例後續追蹤


    前面提到的林小姐,在住院期間接受了腦部血管的一系列檢查,從一開始的血管異常收縮的狀況,到後來發現血管收縮情形有改善!影像上的可逆性變化,再加上她的頭痛情形,與最近剛生產完的狀態,第一個懷疑的便是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

    所幸在服用正確藥物之後,病人的頭痛情況幾乎痊癒,也順利出院。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她不用固定吃藥,往後門診數個月的追蹤下來,爆炸性頭痛與噁心感的狀況也都沒有發生了~


    結語 

     
    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的治療關鍵在於,及早診斷,並排除其他可能更危險的腦部疾病。接著,最重要的就是找出並避免可能引發這種病的原因,像是某些藥物、壓力過大或血壓劇烈變化等。

    對於症狀比較明顯、或有併發症的病人,醫師通常會使用一種叫做「鈣離子阻斷劑」的藥物來幫助放鬆血管、減緩頭痛,也可能有助於降低血管痙攣引起的風險。

    如果情況比較輕微,而且誘發原因已經排除,有時候醫師也會選擇密切觀察、不急著給藥,讓身體自行恢復。

    其他細節,歡迎到診間找醫師討論喔!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門診掛號由此去 / 衛教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