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旻陽醫師|頭痛|肉毒|中風|巴金森|癲癇|失智|一般神經學: 講座內容分享—「淺談腦中風」

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講座內容分享—「淺談腦中風」

作者:吳旻陽
 
腦中風帶來的失能風險

腦中風目前位居國人 10 大死因之一,排名為第 3 位。若是放眼全球,腦中風更是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

台灣每年約新增 3 萬人罹患腦中風,約 1 萬多人死於腦血管疾病。若以一年 365 天來換算,約每 20 分鐘就有 1 人發生腦中風每 1 小時就有 1 人因腦中風死亡。台灣金鐘視帝吳朋奉,和以及資深男演員廖峻,皆深受腦中風所害。
 
腦中風發病往往令人措手不及,上一秒都好好的,結果突然人就倒下了。不僅無法工作維持收入,還有住院費用,雇用看護的費用或是照護人力的需求等等。也因如此,對於家屬來說,腦中風的發生,可能在一夕之間讓一個家庭陷入困境。

腦中風和腦出血,有什麼不一樣?

 

腦中風可分為兩大類,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缺血性腦中風就是腦血流被塊狀雜質或是血塊塞住,就像水管不通一樣,由它供應的腦細胞失去了血流帶來的氧氣和養分等等,就會開始缺氧死亡。所以它所負責的肢體功能、協調能力、或是皮膚感覺…等就會變差。出血性中風就是腦部的血管破裂,可能是因為本來就有血管瘤,也有可能是外部撞擊才導致破裂。常發生在長期高血壓控制不良的患者。
 
缺血性腦中風又比出血性腦中風更為常見,大約多了一至兩倍。因此醫護人員提到的中風,常常指的是缺血性的腦中風,也就是血管塞住的意思。

嚴格來說,中風其實還有第三種分類,叫做「暫時性腦缺血」。顧名思義,它和缺血性腦中風一樣都是血管塞住,但是後來血管自己又疏通了,因此症狀又改善,不會留下後遺症。定義上暫時性腦缺血必須在 24 小時內復原。

然而,暫時性腦缺血為可能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前兆,也就是在往後的第 1 周至 3 個月內,有一部分的病患會併發再中風,風險較高的族群甚至會需要馬上住院觀察及給藥!因此也要呼籲民眾,若真的發生疑似中風的症狀,就算只是暫時性的,仍建議尋求神經內科醫師,接受進一步的評估處置。


哪些症狀可能是中風?

 

常見的症狀可以用國民健康署的四字口訣幫助記憶:「臨微不亂」,英文版本的口訣是「FAST」,指的是:Face、Arm、Speech、Time。
  • 」時手腳軟 → 請病患舉起雙手或是抬起雙腳,看看是否有單側手腳無力的現象
  • 」笑也困難 → 請病患做出微笑的動作,看看是否有臉部表情不對稱,或是嘴角歪斜的現象
  • 講話「」清楚 → 請病患說話,看看咬字有無口齒不清,講話含糊,或者是對話過程之中,有無答非所問,表達困難的狀況。
  • 別「」快送醫 → 上面三個項目之中,只要突然出現任何一項,便可以懷疑有腦中風的現象。需要記下發現的時間,聯絡救護車趕快送醫院!
 
除了上述症狀之外,其實中風可能引起的症狀非常多。包括:噁心嘔吐、大小便失禁、意識模糊、頭痛、頭暈、走路不平衡、複視…等等。然而這麼多症狀,背後也可能有其他原因,譬如是感染、發燒之類的,不一定是中風。較高機率是腦中風引起的,且又好辨別出來的,就是四字口訣提到的手腳、臉部,和講話的部分。
 
在這裡放上一段由台灣腦中風學會製作的衛教影片,供讀者參考~
 

 

把握中風治療黃金期,趕緊送醫院!


若懷疑腦中風,需要立刻送急診!由於腦細胞非常脆弱,當腦部缺血時,每過 1 分鐘,就多 190 萬個腦細胞死亡。此外神經細胞修復不易,失去的功能不是都有辦法找回來。在第一時間到達醫院,立即評估和檢查。如果是缺血性腦中風,有機會接受緊急治療來打通血管,拯救腦細胞。

目前針對缺血性中風,有兩種緊急治療,也都有健保可以給付的條件。
  • 「靜脈施打血栓溶解劑」有一定機率可以溶解血栓血塊,讓腦部血管恢復暢通。然而另一方面,它也有部分比例會造成新的腦部出血的併發症。所以此藥物需透過醫師審慎評估,要符合許多條件才能使用,並非時間內送來就一定可以打!
  • 「動脈執行血栓移除手術」有點類似做心導管,在病人的鼠蹊部開一個小孔,將腦導管或是取栓的器械,從那裏的動脈往前推送至腦血管阻塞處,直接將血塊撈出來或是吸出來,疏通腦血管。

 
上述兩種緊急治療都有時間限制,血栓溶解劑一般建議施打時間在中風後 4.5 個小時內;血栓移除手術一般建議在中風後 24 小時內處理。不過最重要的是,時間只是符合最低要求,畢竟還要考量到醫院的轉送時間、醫護人員詢問病情、抽血檢驗、以及做腦部檢查的耗時。因此結論是若懷疑腦中風,盡快送醫院就對了。



「我平常慢性病的藥都有乖乖吃,怎麼還會中風?」— 關於危險因子


講到這裡,我們得先提一下中風的血塊從哪裡來。大致上有兩種來源:
  • 血管原位的動脈斑塊沉積 → 腦血管就和水管一樣,一開始的時候都很通暢,但是後來隨著時間過去,膽固醇慢慢地在血管管壁堆積,形成動脈硬化斑塊,就像是水管內的陳年汙垢。累積到後來,有一天它們就把管路塞死了,於是腦中風就發生了。
  • 其他地方生成的血栓所飄過來的 → 除了血管管壁,心臟本身或是大動脈也可能生成血栓或是斑塊。它們會隨著血液流動,被帶到身體的任何一處血管。它們就像是未爆彈,飄到哪裡就可能會塞到哪裡。
 
危險因子列表
 
至於什麼狀況容易讓體內滋生血塊呢?這些狀況就是腦中風的危險因子。最常見的就是俗稱的「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它們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加速產生。其他也很重要的危險因子還包括高齡、以及心律不整。剩下其他的大約就是血液凝固功能的異常、肥胖、抽菸酗酒,以及缺乏運動、重鹹重油飲食等等。
 
其中我想要強調的是,心律不整,背後原因是因為心臟跳動不規則,血流就會不順而產生血栓,有一定比率的中年人甚至是年輕的族群,幾乎沒有三高等等的慢性病,但仍發生腦中風,可能就和心臟有關係喔!所以腦中風並不是只有老年人才會發生


預防永遠勝於治療


預防腦中風的方式,便是檢查出上述的危險因子並加以服藥控制,再來就是調整生活習慣。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中風風險更是一般人的2倍!

 
  • 定期接受健康檢查40 歲以上建議每三年進行一 次健康檢查;65 歲以上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
  • 慢性病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患者請按時服藥,以及定期回診。切勿任意停藥或減藥。
  • 飲食與體重控制:需控制熱量的攝取,以清淡為原則,減少食用油或油煎的食物,可多用清蒸/水煮/涼拌等烹調方式。
  • 規律運動:「333 運動」每周運動3次,每次運動 30 分鐘以上並且心跳數達每分鐘 130 下為原則。
  • 生活習慣調整
    • 控制喝酒量 →  針對每日酒量,衛生福利部有給出建議,男性則不宜超過2杯;女性每日飲酒量不宜超過1杯(葡萄酒120-150c.c、啤酒330c.c、威士忌30-40c.c等)
    • 戒菸
    • 規律充足的睡眠
    • 保持情緒穩定
    • 注意日常保暖 → 季節交替或是氣溫較冷時,血管容易收縮,可能出現缺血的症狀
    • 多喝水 → 流汗較多時,須補充水分,減少因水分流失而導致缺血症狀


「我之後中風的機會高嗎?」— 自我評估表

 
* 周邊動脈疾病:當行走時感覺下肢疼痛的症狀,且當休息後又可改善,通常是因為肢體末梢血流供應狀況不佳所致。


要怎麼檢查?


腦中風 影像檢查

對於腦中風病患,除了抽血檢驗肝腎功能,血脂肪,糖化血色素之外,也會安排腦部的影像檢查。一般指的是電腦斷層,以及核磁共振。是腦部疾病不可或缺的檢查喔!


常見的藥物有哪些?

 

針對腦中風的藥物,主要有三類:
  1. 血栓溶解劑 (前面已有提過)
  2. 抗血小板藥物
  3. 抗凝血藥物
  • 抗血小板藥物 – 阿斯匹靈,是至今仍廣泛使用的老藥,除了腦中風也能用來預防心肌梗塞,不僅效果好,價格也不昂貴。 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它對於腸胃道會有刺激。若是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或是腸胃道出血的狀況,需要告知醫師,評估是否換藥喔。
  • 抗血小板藥物 – 保栓通,較不會有腸胃道的刺激,因此常被用作阿斯匹靈的替代藥品。但是此藥物的代謝過程中,需要特定的基因酵素(CYP2C19),吃進去之後才能正常發揮藥效。若沒有這個酵素的話,藥效可能會減低。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藥用提醒
 
 

  • 抗凝血藥物,較為常用的新型口服藥物一共有四種。分別是拜瑞妥(Rivaroxaban)、艾必克凝(Apixaban)、普栓達(Dabigatran)、里先安(Edoxaban)。醫師在開藥的時候,會根據病患的腎臟功能指數、體重、年齡等等因素去調整使用劑量。它有著不用固定抽血監測的優點。
  • 抗凝血藥物,還有一種較為傳統的口服藥物 – 可邁丁、又名華法令(Warfarin),使用此藥需要固定時間抽血監測藥物濃度,也有稍多的藥物交互作用,因此對於新型抗凝血藥物來說,傳統的較為少用。
 
 

比住院期間更漫長的,是出院後的復健之路…


這部分的細節較多,值得另用篇幅詳細說明,有興趣的朋友請點閱「腦中風後復健」。
 
 

結語

 
  1. 改變飲食習慣、生活型態、適度運動及按時服用藥物就可以把腦中風發生的機率降到最低。
  2. 仍有許多民眾不知道自己已經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發病後致終身遺憾。
  3. 牢記中風口訣「臨微不亂」(FAST),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減少死亡與失能殘障的風險。 
 
 

參考資料




門診掛號由此去